非常之期,非常之策
2020年货币政策
疫情期间
着力稳流动性、稳市场预期
在春节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期,市场面临多重冲击,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保持流动性总体充裕和稳定市场信心,做好定向性政策支持保障抗疫物资供给恢复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。为此,中央银行采取了如下措施:
1●足额投放流动性
春节假日后的第一周,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投放1.7万亿元,实现资金净投放5500亿元,有效对冲了节后各种因素造成的资金缺口。整个2-4月份实现资金净回笼约5900亿元,但依然较2019年同期多投放约7300亿元。
2●强化结构性调控
累计推出了1.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,进一步完善“三档两优”存款准备金框架。
3●引导贷款利率下行
2-3月份,累计下调OMO、MLF利率30BP,引导LPR对应下行。
生产恢复期间
重视力度和节奏的把握,保持总量适度
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企业复工复产不断好转。整体经济活力呈现边际改善迹象,也决定了货币政策需要适时灵活调整力度和节奏,保持总量适度。此时,中央银行采取了“两手抓”策略:
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,全面落实普惠小微领域融资“两个一定”;
重启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基础货币,加强资金运用合规性监管,引导资金利率回归合理运行区间,压缩资金空转套利空间。
宽松货币政策要退出吗?
展望未来
在疫情期间和生产恢复两个时间段内,货币政策经历了由加大逆周期调节向保持总量适度的切换,政策调整与经济形势变化相契合,体现了灵活适度的基本原则,整体略显宽松,因此,对于接下来的政策走向,市场更加关注“宽松的政策是否要退出”这一问题。
但从当前情况来看,相比“宽松货币政策退出”提议,“货币政策正常化”似乎更加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求。
信贷结构在持续优化,6-10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占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显著提升,小微企业贷款和工业中长期贷款发力明显;另外,宏观经济整体走势恢复生机,各项重要数据均已回正,因此,对于特殊时期的货币政策确实应考虑退出。
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,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是深远的,我们无法通过短期的密集调整来解决长远的问题。因此,我们“退出”的应是特殊时期密集出台调节工具的方式,以及出台政策的强劲力度。
因此,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要注意以下几点:
从实体经济出发,货币政策调节仍需谨慎
尽管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向好,但距疫前正常水平仍有距离,特别是从疫情恢复后的数据来看,市场资金流动性大多进入资产;11月核心CPI、PPI数据也显示出消费恢复动力不足,因此在部分领域仍需采取灵活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正确引导市场资金流向所需行业领域。
2021年货币政策针对形势变化可以灵活调整,但仍应以稳健为基调。2020年针对经济严重衰退实施的极度特殊的政策可以有区别地逐步退出,但仍有必要推行支持中小企业的适度优惠信贷政策。
高度关注金融风险
今年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大幅抬升,截至6月底达到266.4%、较去年末大幅上升21个百分点;从相对变动来看,政府和企业部门杠杆抬升的相对速度较快,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在稳增长的同时,不可避免地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;近期AAA级央企债券集体违约暴雷、引发信用债危机,已说明当前市场信心不足。
在上述情况下,货币政策需把握好节奏和力度,逐步提升货币政策中防风险的权重。因此,明年要高度关注资管新规过渡期到期的影响,以及对房地产、金融科技(联合贷款)、政府隐性债务的监管影响。
货币政策调整需要兼顾内外平衡
中国的货币政策应以我为主,其基调和目标都应以我国经济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。但在经济国际化达到相当水平的今天,尤其是在我国贸易依存度达到31.86%、资本流入呈现加快态势的当下,国际货币政策走向就不得不认真地加以考量。
因此,货币政策在以我为主的基调下,尽可能地以各种手段促进内外平衡,使货币政策基调与美欧日货币政策之间不要拉开太大差距。尽量保持中美之间合理的利差,避免人民币大幅度升值,维持流动性合理宽松的局面,有利于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运行。
来源:本文来自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、第一财经、《中国金融》平台。